企業年納稅低于3萬 明年所得將可減半納稅
9月22日,工業和信息化部部長李毅中在第六屆中國國際中小企業博覽會開幕式上透露,《國務院關于進一步促進中小企業發展的若干意見》已于21日印發。
作為中國政府為應對國際金融危機而采取的“保增長、擴內需、調結構、惠民生”一攬子計劃的重要內容,《意見》中包含的多項政策措施,將會給廣大中小企業帶來哪些實惠?李毅中進行了解讀。
中小企業需要更積極有效的幫扶政策
“促進中小企業發展,是保持國民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的重要基礎,是關系國計民生和社會穩定的重大戰略任務。”李毅中介紹說,截至2008年底,我國中小企業占全國企業總數的99%以上,創造的最終產品和服務的價值占GDP的60%左右,上繳稅收接近國家稅收總額的50%,提供了75%以上的城鎮就業崗位。目前,我國65%的專利、75%以上的技術創新、80%以上的新產品開發都是由中小企業完成的。
李毅中同時指出,我國中小企業發展也面臨著新的挑戰。國內外市場競爭日趨激烈,使中小企業生存與發展的壓力加大。技術進步和產業升級加快,對中小企業科技創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深入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節約資源、保護環境、履行社會責任,需要更多的成本付出。特別是去年以來,國際金融危機給我國經濟帶來嚴重影響,外向度較高的沿海地區和勞動密集型的中小企業尤甚。
“沒有中小企業的復蘇,經濟復蘇就失去了重要支撐;沒有中小企業的健康穩定發展,促進就業、保持社會和諧穩定的目標也不可能實現。” 李毅中說。我國政府高度重視發展中小企業。去年下半年以來,為應對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中國政府及時出臺了相關政策措施,加大財稅、信貸等扶持力度,中小企業生產經營出現了積極變化,目前呈現的趨勢與經濟企穩回升的趨勢是一致的,但發展形勢依然嚴峻。
李毅中解釋說,與大企業相比,中小企業突出的困難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資金短缺,融資難、貸款難問題依然突出;二是各種負擔較重,市場準入門檻較高,政策法制環境有待改善;三是一些中小企業在經營水平、創新能力、市場競爭力和抗風險能力上存在較多問題。“因此,必須采取更加積極有效的政策措施,幫助中小企業克服困難,轉變發展方式,實現健康發展。”
提振信心的六大政策措施含金量高
李毅中介紹說,29項意見可以歸納為六個方面,其中不僅包括了含金量很高的多項政策措施,更重要的向全社會傳遞了一個信號,那就是中央政府高度重視中小企業發展,這無疑將大大提振中小企業的信心。
一是完善政策法律體系,為中小企業發展營造公開、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和法律環境。《意見》明確提出,對困難中小企業,將階段性緩繳社會保險費或降低費率政策執行期限,由2009年底延長至2010年底,并規定給予一定期限的社會保險補貼或崗位補貼、在崗培訓補貼等。
二是切實緩解中小企業融資難。具體措施包括,鼓勵各地建立中小企業貸款風險補償基金,對金融機構中小企業貸款按增量給予適度補助。加快創業板市場建設,增加對中小企業直接融資規模。支持民間資本參與發起設立村鎮銀行和小額貸款公司等。
“設立村鎮銀行和小額貸款公司,并允許民營資本進入,是緩解中小企業融資難多項措施中的一大亮點。”李毅中表示。
三是加大對中小企業的財稅扶持。比如,今年,中央財政預算扶持中小企業發展的專項資金規模由去年的49億元提高至95億元,今后還將增加;自2010年1月1日至2010年12月31日,對年應納稅所得額低于3萬元(含3萬元)的小型微利企業,其所得稅減半征收等。
四是加快中小企業技術進步和結構調整。李毅中介紹說,今年,國家將從中央預算內安排的200億元技術改造專項投資中,拿出30億元專門用于中小企業。
五是支持中小企業開拓國內外市場。李毅中說,《意見》明確提出,支持符合條件的中小企業參與家電、農機、汽車摩托車下鄉和家電、汽車以舊換新等業務。同時,落實出口退稅等政策,支持中小企業開拓國際市場。
六是加強和改善對中小企業的服務。措施包括積極培育各類中小企業服務機構,加快建設中小企業公共服務平臺、中小企業創業基地和中小企業信息服務網絡。全面清理并進一步減少、合并行政審批事項,為中小企業提供便捷服務。
“這些政策措施的實施,將進一步提升中小企業應對國際金融危機的能力,為中小企業乃至整個經濟的發展注入新的動力和活力。”李毅中表示。